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城乡社区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领域,提出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随着企业改制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社区日渐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战略性空间。而其中社会组织作为当代社区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与作用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做好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工作,可以分以下七个步骤进行。
一、深入调查,发掘需求。通过访谈社区、问卷调查等方式,一方面了解社区概况、已有的社会组织、活跃的居民团体等,另一方面深入了解已有的社会组织、居民、志愿者、辖区单位等在社区的服务情况,整合资源,确定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方向。
二、搭建平台,开展服务。立足需求,建立线上+线下两个交流平台,以老年兴趣文体类服务、儿童综合服务为切入点,开展各类兴趣小组、主题活动,逐步孵化培育服务类、文体类、互助类、志愿类等各类社区社会组织。通过基础服务的开展,吸引居民走出家门、走进社区,促进社区从“生人社区”向“熟人社区”发展。
三、组建团队,寻找骨干。在基础服务开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一批稳定的成员,并以老带新的形式壮大团队,通过了解成员各自特长、期待服务方向,建立小组互助支持网络,形成松散的组织。在服务开展过程中寻找社区骨干居民,通过分享会、团队建设等方法增强团队凝聚力,巩固组织架构,通过观察挖掘、成员推选等方式选出1-2个领导者,培养成组织负责人。
四、能力建设,规范发展。一方面,社工提供在正式备案前的政策解读,通过与组织沟通、信息收集等方式,建立社区社会组织成长轨迹,完善组织管理制度,根据特点分类备案,促进社区社会组织的规范发展。另一方面,针对各个社会组织、团队所缺乏的项目执行能力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提升骨干成员的活动策划、活动统筹、财务管理、资源链接等方面的能力,并开展团队建设活动,提升社会组织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定期开展各个组织骨干成员交流会,共同商讨组织架构、规章制度、社区参与方向等,促进社区社会组织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五、公益创投,参与共建。以公益创投项目为契机,将这些基于共同兴趣爱好、共同关注焦点而发展起来的,具有活力、群众基础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成为社区的重要内生力量。针对有公益服务经验、已备案的各类组织,由社工指导向街道、社区申报公益创投项目。通过项目创意征集、项目创意优化、项目初审、项目书优化、项目终审等流程确定创投项目,运用“日常走访+专业督导”的工作方法为微创投项目保驾护航,并通过项目展示交流等模式搭建学习分享平台,实现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
六、跟进督导,建立机制。依托社区微公益创投,为社区社会组织开展微创投立项指导、现场活动指导、资料整理辅导、专项督导等服务,针对社会组织在日常服务中产生的问题,由社工进行个别或集体督导,督导形式分为实地督导、日常督导,实地督导即针对不能够独立开展项目的社会组织,由社工实地带领、引导;日常督导即针对社会组织日常服务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实时督导,推进社区项目化实施,提升组织能力。针对各个社区社会组织建立管理档案,与成熟型社会组织签订服务协议,根据服务具体情况可享受社区服务中心(站)的办公场地、软硬件设施,同时为其策划宣传活动,提供宣传载体,展示服务能力,提升公益形象。同时建立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根据线上签到累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长,整合辖区内的公益资源,每年根据参与情况,对个人或者组织授予荣誉称号,提升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激励居民参与公益服务,增强社区社会组织活力。
七、评估展示,建设品牌。在项目结束阶段,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针对社区社会组织开展的服务进行评估,肯定社会组织成果的同时,推动各个社会组织总结已有的经验,并将已有的经验延续下去,实现社会组织回归社区。最后,开展项目成果展示,营造社区公益服务参与氛围。要进一步加强对社区社会组织服务项目的宣传,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的社会知晓度,使得居民参与社区社会组织能够明确自己的价值所在,增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规范性。